当前位置: 本站首页   >   丽师风采   >   正文

暑期社会实践‖解码火草纺织技艺 青春实践助力非遗焕新——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实践团赴丽江永胜开展调研(二

作者:    信息来源:    发布时间: 2025-07-16

触摸非遗脉动,青春助力传承。2025年7月12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在团总支书记赵冬娇老师的带领下,深入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他留山,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他留火草麻布纺织技艺,开展了一场以“探寻·保护·创新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。此行旨在通过实地调研,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体悟文化根脉,践行守护责任,彰显实践育人成效。

清晨的他留山,薄雾氤氲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一行踏着晨光,深入这片秘境,开启了对他留山传统手工纺织瑰宝——火草纺织技艺的深度探寻。此次实践活动,是学院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,深化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。

在火草纺织技艺传承人的引导下,实践团成员们走进他留山博物馆。展柜中,青灰色的火草纺织品纹理细密,无声诉说着傈僳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智慧。“火草叶需精选带绒毛者,经捶打方能抽丝;纺线须顺风向,否则易断……”传承人指尖抚过展品,向师生们细致讲解从采草、捶晒、纺线到织布、染绣的完整工序。成员们深刻感受到,每一件成品都凝聚着数月乃至更长时间的心血,是耐心与匠心的结晶。

然而,交流中得知,这项承载民族记忆的古老技艺正面临严峻挑战。“最大的困境在于传承后继乏人,”讲解员忧虑地表示,“年轻人多外出务工,学习意愿低,缺乏系统性保护机制,技艺濒临失传。”传承人眼中的惋惜,深深触动了实践团成员。

面对困境,实践团成员们结合课堂所学与实地观察,展开了热烈讨论,积极思考解决方案。“能否将火草纺织元素融入现代文创产品?”“例如设计书签、挂饰等小巧物件,或许能吸引年轻消费群体?”当成员们提出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技艺,瞄准青年市场推广的想法时,讲解员眼中闪现亮光:“这是个很有启发性的思路!让更多人愿意了解、愿意购买,或许真能让火草纺织‘活’起来、传下去。”这一刻,书本知识在实践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。

夕阳为连绵的他留山镀上金辉。当日的深入调研,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亲手触摸到火草纺织的温度,更让他们在田野课堂中深刻领悟: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,绝非简单的静态保存,而需要在时代发展中找到创新转化的路径。

作为新时代青年,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们认识到,他们的使命不仅在于学习知识,更在于将所学付诸实践,服务社会。他们或许无法完全复刻古老技艺的每一个步骤,但能够运用创新思维,为传统与现代搭建桥梁,助力火草纺织走出深山、融入当代生活,让少数民族的文化故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中的生动实践。

此次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的序幕刚刚拉开。接下来,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将继续深入调研,汇聚智慧,力求在火草纺织的经纬纹路间,不仅留下历史的印记,更深深镌刻下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、服务文化传承的实践足迹。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,他们正将守护文化根脉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使命,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彰显了实践育人的深远意义。

校址: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新团片区存信路499号 | 邮编:674199 

版权所有:丽江师范学院 | 行政邮箱: ljszedu@163.com